• 苦味酸苦味酸盐,化学式为Pb(C6H2(NO2)3O)2,其中为+2价。它是一种起爆药,高度敏感。 苦味酸当今已经几乎不再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批量的生产苦味酸。它可由水溶性的盐(如硝酸)和苦味酸或可溶性苦味酸盐直接混合,沉淀得到。 苦味酸...
    2 KB (120 words) - 08:40, 2 December 2020
  • 化合物是含元素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主要呈现+2和+4价,其中+2价更稳定。无机的四价化合物是强氧化剂。的含氧酸盐大都是无色或白色的,低价氧化物和碘化物有着鲜艳的颜色,二氧化和硫化都是黑色的固体。 多种化合物能够很容易地被还原为单质。如一氧化...
    19 KB (2,532 words) - 17:56, 8 September 2024
  • 干燥的苦味酸感度较低,略高于TNT(三硝基甲苯),储存和运输都比较安全。但是某些苦味酸盐的感度(英语:Sensitivity (explosives))较高,因此储存苦味酸必须用非金属容器,装于弹体中的苦味酸必须经过严格的干燥,以阻止苦味酸腐蚀金属,生成高感度的盐。 苦味酸的氧平衡为-45...
    7 KB (706 words) - 09:24, 19 August 2024
  • 其它碱,如金属氢化物、烷基金属、三甲基硅基氨基化物也可用作酚类的脱质子试剂制备酚盐。 酸性较强的酚可以直接和金属化合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酚。例如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和碳酸或乙酸反应,可以得到苦味酸。 碱金属酚盐可以作为亲核试剂和卤代烃发生威廉姆逊反应,例如: C 6 H 5 − O N a   +   C H...
    4 KB (559 words) - 11:37, 14 September 2020
  • 苯与硝酸和硝酸汞的混合水溶液作用,得苦味酸。 研究显示反应中硝酸汞先与苯作用产生相应的亚硝基化合物,从此相继进一步转变为重氮盐和苯酚,并最后发生芳香硝化,得苦味酸。 亚硝酸根离子是反应的必需中间体,如果用尿素捕获反应中的亚硝酸则反应后将无苦味酸生成。 Bohn-Schmidt反应 (1889):羟基蒽醌与硫酸和或硒作用,得到多羟基取代的蒽醌。...
    2 KB (241 words) - 19:11, 12 October 2019
  • 收敛酸(代号:TNR),又称斯蒂芬酸,是一种性质接近苦味酸的二元酸,具有一定的爆炸性,为生产常用起爆药斯蒂芬酸的主要原料。 收敛酸属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b=12.607nm,c=10.114nm,α=β=90°,γ=120°,外观一般呈棕黄色至棕红色,在乙醇溶液中生成的结晶则一般为淡黄色。收...
    12 KB (1,455 words) - 06:16, 9 August 2024
  • 研磨桶之幾何形狀與材質 (影響頻率的一項因素) 球磨機不可研磨低機械性強度之化學物質,且在濕式球磨時也要確認介質與物質是否有足夠之穩定性。 1. 氧化劑不可與還原劑一同進行球磨。如:氯酸鉀與紅磷不得一同球磨。 2. 機械穩定性差之化學物質。如:苦味酸、疊氮化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球磨机...
    2 KB (359 words) - 03:10, 30 August 2024
  • 调整,可简单分为中和反应、还原反应、重氮化反应、后续处理共4个工序,研究方向则主要为晶型控制与废水处理。 现代制法的中和反应阶段以苦味酸为原料与碳酸钠反应制得可溶的苦味酸钠,反应结束后得到PH值8至9的澄清橙红色液体。随后进入还原反应工序:将溶液抽滤后控制温度60°C以下加入低浓度硫化钠溶液反应即可...
    21 KB (2,901 words) - 18:04, 12 August 2024
  • 反应生成苯甲醚衍生物的钾盐;与氰化钾反应生成含氰基的钾盐。均三硝基苯与甲醇钾及氰化钾反应的可能生成物如下: 均三硝基苯可与铁氰化钾等氧化剂反应生成苦味酸,也可与硫化钠、硫化铵等还原剂反应生成3,5-二硝基苯胺(維基數據所列:Q27236538)。在某些条件下,均三硝基苯还能被还原为其他物质:在乙醇环境下与硫化氢反应生成3...
    18 KB (1,710 words) - 10:43, 10 September 2024
  • ,这归因于钫中的6p电子更多地参与到钫-氧键合。 鈁會和多種銫鹽共沉澱,如高氯酸鈁會和高氯酸銫共沉澱,從而分離出鈁。其他能共沉澱的銫鹽包括碘酸銫、苦味酸銫、酒石酸銫、氯鉑酸銫以及矽鎢酸銫。同樣可與鈁共沉澱的有矽鎢酸和高氯酸,而不需要任何鹼金屬載體。幾乎所有鈁鹽都可溶於水。...
    31 KB (3,641 words) - 09:26, 11 July 2024
  • 、攻城築城技術以及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和戰術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響,而黑火藥作為爆炸藥和推進劑,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逐漸被無煙火藥、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藥、旋風炸藥等新發明的炸藥所取代,這些新炸藥則不是中國人的發明。 虽然有证可查的首次火药使用是在五代十国(907年-960年),不过已知最...
    33 KB (4,989 words) - 04:57, 28 Jul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