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化学、生物化学及药理学中,常数(英語:dissociation constant, K d {\displaystyle K_{d}} )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平衡常,用于衡量一较大物体与另一较小组分分开()的倾向,也可以描述配合物解体成组分分子或盐分裂为其组分离子。常数是缔合常数的倒数。对于一些特定的盐,常数亦可被称为电离常数。...
    1 KB (183 words) - 06:24, 7 October 2014
  • 酸度系数 (redirect from 常数)
    酸度系數(英語:Acid dissociation constant,又名酸解離,代號Ka、pKa、pKa值),在化學及生物化學中,是指一個特定的平衡常,以代表一種酸解離子的能力。 該平衡狀況是指由一種酸(HA)中,將氫離子(即質子)轉移至水(H2O)。水的濃度[H2O]是不會在系數中顯示...
    13 KB (1,218 words) - 12:17, 30 April 2024
  • 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 欲界禪 粗心住 细心住 欲界定 未到地 色界禪 初禪(生喜樂) 二禪(生喜樂) 三禪(喜妙樂) 四禪(捨念清淨) 無色界禪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滅盡(想、知滅盡) 法華玄義卷四上記載禪可以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
    12 KB (2,150 words) - 12:55, 24 September 2024
  • 至於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過去的研究顯示,解離症可能與遺傳有關。如有的研究發現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8-10倍,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大規模的研究。在致病機轉上,一般認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離...
    18 KB (2,785 words) - 11:21, 15 September 2024
  • 為這個解對最終數據極為敏感。一個問題如果不是適的,哈達瑪就將其視為不適。逆問題通常是不適的。 這些連續問題必須使其散,以取得數值。泛函分析問題通常是連續的,當以有限精度或存有錯誤的資料求解時,它可以承受這些數值的不穩定性。 即使一個問題是適的,它也可能仍是病態的;即在初始資料中的一個微...
    2 KB (318 words) - 20:11, 10 October 2020
  • 《善見律毗婆沙·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毗舍跋闍子比丘。毗舍中十非法起。」 弗栗恃國 車族(英语:Licchavi (clan)) [在维基数据编辑] 《欽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毗舍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毗舍 《Buddhist Dictionary...
    8 KB (1,313 words) - 12:32, 22 August 2024
  • 禪那 (category 禪)
    四禪那與四無色,合稱八等至,即俗稱的四禪八,四無色分別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八等至再加上八解脫中最終的想受滅,合稱為九次第。八根本各有其近分,这些未至地近分稱為未至或近行禪,亦有將無尋唯伺...
    217 KB (43,965 words) - 15:49, 9 July 2024
  • 三摩地 (redirect from )
    其他禪觀修習,包括息觀、身分觀(又稱不淨觀)、界分別觀、墓園觀、慈觀、無常觀、因緣觀等。而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更是佛教獨有的禪,能帶來解脫。 禪即靜慮、止觀,能生慧,四禪那和四無色,是其中的修習方式之一。 四禪那 四禪那的實際操作,是從(不善法)和...
    22 KB (3,221 words) - 15:44, 12 April 2024
  • ,祂最終被釘十字架。《下部讚》中屢屢提及光明夷,但只有一處與受難夷有關,在〈歎五明文 第二疊〉中寫道:「抽拔惡刻出瘡痍,洗濯明珠泥溺。法稱所受諸妙供,莊嚴清淨還本主。夷肉血此即是,堪有受者隨意取。如其虛妄違負心,夷自微無雪路。」這裡的「夷...
    17 KB (1,480 words) - 03:35, 27 September 2024
  • 三學 (redirect from )
    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增上慧學。」 舍利弗《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三修者。一修戒。二修。三修慧。修戒云何。答於諸善戒親近...
    4 KB (650 words) - 05:43, 3 June 2024
  • ,若精進,若意,若思惟,是名爲根。 佛説如是,欲見根,當見在四棄中。如是是四棄,是時行倶行。 五根 彼如有諦,信。信者,不信意生,是生意,能得隨分別可,念可,可,是名爲信根。 彼如有諦,身亦念攝持,是名爲精進根。 彼如有諦,意生不忘諦,是名爲念根。 彼如有諦,一心向行,是名爲根。...
    18 KB (3,302 words) - 20:13, 18 Jul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