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paryavasthāna,巴利語:Pariyutthana),又譯為縛、煩惱,佛教術語,與結、漏、縛有類似意義,為煩惱之一。佛教中有八與十的說法。 ,有繫縛的意思,佛教用來比喻讓眾生被拘限在惡趣的煩惱,釋迦牟尼認為,經由修行戒定慧三學,可解脫。在說一切有部中,《品類足論》立八纏,《大毘婆沙論》則立十纏。...
    3 KB (560 words) - 15:40, 11 April 2024
  • 結(梵語:saṃyojana,巴利語: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11 KB (2,103 words) - 04:23, 3 August 2024
  • 縛(梵語:bandhana),又稱縛結,佛教術語,與結、漏的意義相近,為煩惱的異名。佛教中將縛分為三大類,稱三縛,即貪縛、瞋縛、痴縛三者。 縛,有枷鎖、綑綁、束縛之意,佛教用來比喻眾生被五受陰所綑綁、拘束,無法解脫。 此外,又有三結縛的說法。 縛與的字義相近,同樣被當成煩惱之一。在雜阿含經中,有...
    3 KB (608 words) - 17:32, 3 February 2019
  • 佛教對性傾向議題沒有一致看法,不同的傳統和修行僧眾可能抱持不同的觀點。基於佛教戒律,幾乎所有佛教派别都嚴格禁止出家僧眾涉及任何形式的性活動,但對於五戒中規範在家眾不當性行為的邪婬戒則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佛教界對同性性欲的態度基本上保持沉默,有幾位願意為同志發聲的佛教...
    103 KB (14,190 words) - 13:46, 26 September 2024
  • 胎生(梵語:jarāyu-ja),佛教術語,指從母胎出生,又作腹生,爲四生(四種眾生出生的方式)之一, 胎生,意為有情先為胎藏裹、後破胎藏而出生,不同於卵生(從卵中孵化生出)、濕生(在濕潤處由濕氣生出)、化生(从无中突然自然变化生出),例如象、馬、牛等畜生,部分的龍、大鵬金翅鳥、鬼、人等。...
    3 KB (515 words) - 03:10, 4 October 2020
  • 問:取是何義?答:薪義是取義,如緣薪故,火得熾然,有情亦爾,煩惱為緣,業得熾盛。復次、裹義是取義,如蠶作繭,自自裹,乃至於中,而自取死,有情亦爾,起諸煩惱,自自裹,而於其中,傷失慧命,展轉乃至,墮諸惡趣。復次、傷害義是取義,如利毒刺,數刺其身,身便損壞,有情亦爾,煩惱毒刺,數刺法身,法身便壞。」...
    14 KB (2,756 words) - 02:35, 29 April 2022
  • 五蓋 (redirect from 蓋 (佛教))
    蓋(巴利語:nīvaraṇāni,梵語:nivāraṇa),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主要分為五個種類,即五蓋(巴利語:pañca nīvaraṇāni,梵語:pañca nivāraṇa),即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懷疑共五者,又被稱為五障、和五退法。...
    3 KB (513 words) - 14:58, 12 April 2024
  • 卵生(梵語:aṇḍa-ja),佛教術語,意為從卵殼中出生者,爲四生(四種眾生出生的方式)之一。和生物學的卵生(Oviparity)和卵胎生(Ovoviviparity)概念基本相同。 卵生,意為有情從卵中破殼而生出,不同於化生(從空無中自然變化生出)、胎生(從母胎中生出)、濕生(如蚊蟲在濕潤處由濕氣...
    3 KB (519 words) - 03:12, 4 October 2020
  • 佛教的護法「四大天王」之一、「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負責守護西牛貨洲。廣目天王是那伽龍族,以那伽、富單那為部眾眷屬。 身為紅色,穿甲冑,武將造型。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為群龍領袖,故手...
    1 KB (190 words) - 11:36, 15 May 2024
  • 漏(梵語:āśrava,巴利語:Āsava),佛教術語,即煩惱、結縛,反義字為無漏。在佛教中,將慾漏,有漏,見漏,無明漏四者,合稱四漏。具備漏這個特徵的法,稱為有漏法。 有漏的意思,是會讓人「產生煩惱」者,追根究底來說,就是我們的身體本身。從最簡單的例子來看,當身體不適時,我們會感到各種不悅,更會因...
    7 KB (1,279 words) - 09:45, 11 January 2022
  • 隨眠 (category 佛教術語)
    攝勝決擇品〉:「現行有二十種者。一隨所欲現行。謂在家者。二不隨所欲現行。謂出家者。三無所了別。謂處惡說法者。四有所了別。謂處善說法者。五互增上。謂貪等行者。六皆平等。謂等分行者。七微薄。謂薄塵行者。八外門現行。謂未離欲者。九內門現行。謂由世間道離欲者。十增上現行。謂諸異生。十一失念現行。謂諸有學。十二分別...
    8 KB (1,737 words) - 13:39, 13 Februar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