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穿越道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人穿越道是一種道路的交通設施,讓穿越路口的行人專門使用。當行人進入行人穿越道或等候過馬路時,所有车辆都必须禮讓行人;如未停讓行人就會受到嚴重的處罰。斑馬線是行人穿越道的一種。
種類
[编辑]種類 | 圖例 | 說明 |
---|---|---|
斑馬線 | 由類似斑馬的黑白條紋組成,行人優先權通常高於車輛。 | |
號誌穿越道 | 使用呼叫按鈕、行人號誌、交通號誌,或使用HAWK信標穿越馬路。 | |
多元穿越道 | 允許非行人(例如騎自行車或騎馬的人)使用的穿越道。 |
標線行人穿越道
[编辑]其繪製的形式可有四种
- 枕木紋行人穿越道:枕木紋行人穿越道線,設於交岔路口,其線型為枕木紋白色實線,平行于车行道边缘。
- 斑馬紋行人穿越道:兩條平行實線,內插斜紋線,均為白色。
- 仅用两条垂直于车行道路的平行实线。
- 同上,但两条实线间的区域涂色,一般为白色。
按照当地习惯和法律,臺灣采用第1、2种,中国大陆采用第1、3种,各地都以第1种常见,而口語中,以上各种形式(包括枕木紋)皆稱之斑馬線,因為似動物斑馬的條紋。
按標線塗料的質地主要有三種
- 常溫標線:塗料不需加熱,在常溫下通過標線機噴塗於路面乾後形成標線。
- 熱熔標線:用到的是熱熔塗料,將粉末狀塗料通過加熱設備——熱熔釜融化成流質的液態,並充分攪拌均勻,用標線機械塗敷在路面形成堅實標線。
- 雙組份標線:由A組份和B組份混合塗敷於路面。在路面上進行交聯固化反應而形成一層耐久性塗層,與路面和反光玻璃珠具有較強的粘接力,形成反光標線。這種標線在北方多雪地區比較常見,不懼機械鏟雪的破壞。[1]
新型的斑马线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7年3月4日) |
- 閃亮斑馬線:為保障行人安全,2006年紐西蘭的基督城曾試驗一項「閃亮斑馬線」(flashing zebras)計劃,當有行人踏上斑馬線時,斑馬線上的燈會閃動,以提醒來車要減速。[2]
- 立體斑馬線:印度與台灣試辦了新型的立体斑马线。[3][4]
艺术行人穿越道
[编辑]除了传统的行人穿越道,还有少数地方精心设计了艺术行人穿越道,如彩虹、图形式等,有路人认为艺术行人穿越道可以提升愉悦感。[5]
輔助交通設施
[编辑]行人穿越道除了十字路口地面上的標線以外,還配備了輔助交通設施。有些十字路口會有一些由電燈和LED面板。這些設施會發出信號管理行人和車輛交替使用人行道。有些設施是自動轉換信號,有些需要行人過馬路之前人為按鈕變換信號。
- 照明燈:燈光照明, 一種是路口的路燈照亮整個道路,一種是信號警示燈。
- 信號燈:一些路口有特殊信號組成的電燈或發光二極管(LED)面板。允許個方向行人和車輛使用信號交替通行。最常見的就是紅綠燈。有些需要按一個過街按鈕來觸發信號。
- 行人倒數計時顯示器:在許多城市,例如台灣、美國、加拿大[6][7][8]),部分或大部分信號配備倒數計時器通知行人穿越信號上的剩餘時間。美國在2009年版的統一交通控制設備手冊(MUTCD)上要求所有信號交叉口配備倒計時提示設施。在通行的最後至少7秒使用信號閃爍進行提示。[9]
圖片
[编辑]參考
[编辑]- ^ 路面标线涂料主要种类. [2021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7日).
- ^ 參考:2006年12月6日的《大城小事》節目
- ^ 厉害了立体斑马线 司机老远就得踩刹车-北京时间.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2).
- ^ 葉冠妤. 去淡水看到沒! 這裡的斑馬線「飄浮起來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時報. 2018-08-11 [2018-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4) (中文(臺灣)).
- ^ 彩虹斑马线这种存在,真能拉近城市里人们的距离吗?_文化_好奇心日报. www.qdaily.com.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 秦 馬. 計時燈號. www.macaodaily.com. 澳門日報電子版. 2017年5月29日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0日).
- ^ 立法會十七題:交通燈號. www.info.gov.hk.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戴年駿. 有影相冇倒數器. www.macaodaily.com. 澳門日報電子版. 2017年5月29日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0日).
- ^ zhongqingbiao_gz, huangshucheng_gz. 人行横道标志和注意行人的标志有什么区别吗?_科目一论坛_太平洋汽车网论坛. bbs.pcauto.com.cn.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