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彝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震彝(1880年—1916年),字鬯威,號穆忞,室名鞮芬室江蘇省常州府江陰縣(今無錫市江陰市)人,生於揚州府甘泉縣(今揚州市江都市),清朝政治人物、法學家、史學家、詩人、詞人、駢文家,「江南四公子」、「寒廬七子」之一。[1]

經歷

[编辑]

自幼聰慧,讀書迅速,擅長吟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江南鄉試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第三甲第二十八名同進士出身。授內閣中書改捐道員,分發直隸候補。

中華民國後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僉事,協修《清史稿》。

民國二年(1913年)撰寫《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何震彝憲法草案》[2]

因民國局勢混亂導致「狂易之疾」,精神失常,民國五年(1916年)卒於北京,年三十七歲。

為人溫和恭敬,學養深厚,氣度雍容。通曉文、史、詩、詞,擅長駢文,旁通金石學。在京師與袁克文閔爾昌等人唱和詩文,時稱「寒廬七子」。

著作

[编辑]
  • 《鞮芬室詩甲乙稿》
  • 《鞮芬室詞甲乙稿》
  • 《一微塵集》
  • 《詞苑珠麈》
  • 《八十一寒詞》
  • 《鞮芬室近詩》
  • 《鞮芬室文稿》
  • 《駢文手稿》
  • 編輯《納爾遜傳》[3]
  • 編輯《謗書》、《咎書》[4]

家庭及關聯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楊析少年時與汪榮寶、何震彝、翁之潤『皆以名公子擅文章,號江南四公子』。」(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
  2. ^ 《憲法新聞》1913年第4期、《法政雜誌》1913年1號刊。
  3. ^ 中村佐美譯。
  4. ^ 錢祥保撰。

參考文獻

[编辑]
  • 民國《江陰縣續志》卷十五·人物·文苑·頁四十六
  • 民國《江都縣續志》卷二十七·寓賢傳第九·頁九引劉富曾〈何中丞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