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歷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吐魯番歷史中國西北吐魯番盆地的歷史。

上古

[编辑]

生活於吐魯番盆地一帶的土著居民是講印歐吐火羅語的姑師人。他們在吐魯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師(後稱車師)國、狐胡國、小金附國、車師後城長國、車師都尉國。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由此,西漢王朝與匈奴對姑師展開了長期的反覆爭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漢遣將軍趙破奴和王恢率騎數萬克樓蘭,破姑師。姑師改稱車師,臣屬於西漢王朝。車師以博格達山南北形成車師國。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車師。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9年),漢以匈奴降將介和王成娩為開陵侯,率樓蘭國兵擊車師,匈奴遣右賢王率數萬騎救援,漢兵敗歸。漢征和四年(前89年),漢又派開陵侯率樓蘭等六國兵共圍車師,車師王投降漢朝。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領車師,派四千騎兵在此屯田。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朝與烏孫聯兵從東西夾擊匈奴,車師屯田匈奴兵驚懼逃走,車師又屬漢。之後車師王與匈奴聯姻,漢又失車師。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漢侍郎鄭吉率兵攻占車師交河城,派駐士兵300人屯田車師。匈奴派兵再次爭奪。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漢放棄車師。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內亂,匈奴日逐王率眾降漢。車師之地隨之歸屬漢朝。這五次重大的車師之爭,史稱「五爭車師」。西漢在統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鄭吉為首任都護。車師歸漢後,漢「分以為車師前後王及山北六國」,其中車師前國在博格達山南現吐魯番境內[1]。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漢朝在車師前國設置戊已校尉,駐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務。漢咸帝陽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駐高昌壁(今吐魯番市高昌故城)。到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車師前國已全部吞併了吐魯番境內諸國,交河城成為吐魯番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後,匈奴圍攻車師,匈奴與漢朝又反覆爭奪,戊已校尉隨之幾經撤回、恢復。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長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縣魯克沁),攻克車師。延光三年(124年),復置戊已校尉。[2][3][4][5]

中古

[编辑]

許多漢人和粟特人在後漢時代定居在吐魯番,使用漢字的最古老證據是在吐魯番的一份可追溯到公元273年的文件中發現的。魏晉時期,為了躲避中國內地戰亂,眾多內地的漢族人口移往高昌,與當地土著融合。晉朝戊已校尉仍設在高昌。西晉滅亡後,涼州(今甘肅武威)建立了前涼。東晉咸和二年(327年),前涼王張駿攻占高昌,擒獲叛將戊已校尉趙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縣。隸屬沙州(今甘肅敦煌)。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堅滅前涼。高昌郡屬前秦、隸屬涼州。東晉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討龜茲(今庫車)的前秦大將呂光入破伊吾關、攻占涼州。後涼建立後,高昌、車師前國屬後涼。太元十八年(394年),呂光遣其子呂覆為西域大都護、鎮守高昌。東晉安帝隆安一年(397年),後涼建康(今甘肅酒泉西南)太守段業為大都督,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占據高昌。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立西涼,在高昌設郡。車師前國臣屬西涼。東晉義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公元420年,北涼主沮渠蒙遜攻滅西涼,高昌易主北涼,車師前國向其稱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滅北涼,闞爽自立為高昌太守。北涼殘部西奔鄯善(今若羌縣境)。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涼殘部在沮渠無諱的率領下,攻占高昌,於翌年改元承平,號涼王。並西攻車師前國。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車師前部王伊洛隨魏軍西征,留子歇守國。沮渠安周與柔然聯兵圍攻車師前國交河城,車師兵敗,西奔焉耆,車師前國亡。[6]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殺高昌王,高昌人立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城為國都,建立了一個漢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為吐魯番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昌人立張孟明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殺張孟明,另立馬儒為王。公元501年,高昌人殺馬儒而立麴嘉為王。麴氏高昌王國曾先後依附於柔然、高車、突厥,臣服於北魏、西魏、周和隋,並受其冊封。王國建置為郡,縣、城制,縣下設鄉,鄉下設里。從闞伯周開始,吐魯番進入高昌王國時期。高昌王國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蘇、永安、無半、鹽城、柳婆、始昌、林、新興、龍泉、安昌、酒泉、威神、橫截14縣;高寧、臨川、寧戎、永昌、諸城、篤進、東鎮7城。唐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斷西域通道。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派吏部尚書候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師伐高昌。平定高昌後,設西昌州,改為西州,實行縣(鄉)、里制,下轄五縣。高昌縣、柳中縣、交河縣、天山縣(今託克遜縣境內)、蒲昌縣(今鄯善縣境內)。唐置西州的同年,設安西大都護府於交河城,以喬師望為首任安西都護兼西州刺史。安西大都護府領轄22個都督府,118個州。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護府遷至龜茲。唐永徽元年(651年),復撤回西州。唐顯慶三年(658年),再次遷龜茲。西州改置為西州都督府。唐龍朔二年(662年),吐蕃軍隊進入西域,開始了與唐長年的西域爭奪。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放棄安西四鎮,退守西州。唐昌元年(689年)安西大都護府復移至西州。唐長壽元年(692年),又遷於龜茲。唐開元二年(714年),唐置天山軍於西州境。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西州為交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復西州原建置。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今吉木薩爾),吐蕃占北庭。隨後,攻占西州。[7][7][8]

近古

[编辑]

803年,回鶻汗國從吐蕃手中奪取高昌,然而回鶻汗國在蒙古的首都於840年被柯爾克孜人洗劫,導致回鶻人大規模遷出蒙古並分散到甘肅和中亞,許多人移入了吐魯番。唐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鶻仆固俊克西州,建立以高昌為中心的高昌回鶻王國,國都高昌城。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後為西遼所控制,末代國王於1284年離開吐魯番地區前往哈密尋求蒙古人的保護,但當地的回鶻佛教統治者仍然掌權直到1389年。15世紀初明朝使節陳誠由陸路到訪此地,在他撰寫的《西域番國志》中描述了吐魯番的佛像和寺廟。1420年,從赫拉特到北京途中途經吐魯番的帖木兒特使吉亞特·阿爾丁·納卡什報告說:「該市的許多居民都是“卡菲勒”,他參觀了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寺院,裡面有一尊釋迦牟尼的雕像,還聲稱許多吐魯番人“崇拜十字架”(基督徒)」。但到了15世紀下半葉,被察合台汗國征服的該地區已經伊斯蘭化。[9][10][11][12]

近代

[编辑]

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在瓜州,以額敏和卓属民编立吐鲁番扎萨克旗。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平定准噶尔,控制吐魯番地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額敏和卓率部遷回魯克沁(今鄯善縣魯克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封額敏和卓為郡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置辟展(今鄯善縣城)辦事大臣及同知,隸甘肅布政司。建吐魯番六城:辟展(今鄯善縣城)、吐魯番城(今吐魯番市東南)、魯克沁、色更木(今勝金)、哈喇和卓、託克遜。辦事大臣駐辟展。設辦事大臣後,吐魯番實行軍府制與扎薩克制並行,扎薩克由郡王擔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設辟展巡檢。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辟展辦事大臣改為吐魯番領隊大臣,及同知,移駐廣安城(今吐魯番市老城),行政中心移吐魯番市。

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成立吐魯番直隸廳,轄今吐魯番、鄯善、託克遜範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辟展巡檢改置為鄯善縣,隸屬吐魯番廳。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漢書·西域傳》:「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去長安長八千一百五十里,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千八百六十五人」
  2. ^ Elizabeth Wayland Barber. Mummies of Ürümchi. W. W. Norton, Incorporated. 2000: 166– [2022-05-20]. ISBN 978-0-393-3201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3. ^ Grousset, Rene.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35, 37, 42. ISBN 0-8135-1304-9. 
  4. ^ Baij Nath Puri.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December 1987: 70 [2022-05-20]. ISBN 978-8120803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5. ^ Section 26 – The Kingdom of Nearer [i.e. Southern] Jushi 車師前 (Turfan).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6. ^ Valerie Hansen. 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3– [2022-05-20]. ISBN 978-0-19-0218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7. ^ 7.0 7.1 HANSEN, Valerie. The Impact of the Silk Road Trade on a Local Community: The Turfan Oasis, 500–800 (PDF). Yale University Press. [14 July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April 2009). 
  8. ^ Wang, Y. A study on the migration policy in ancient China. Chin J Popul Sci. 1995, 7 (1): 27–38. PMID 12288967. 
  9. ^ The Christian Library from Turfan.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5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August 2014). 
  10. ^ 关于明代前期土鲁番统治者世系的几个问题.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失效連結]
  11. ^ Morris Rossabi. From Yuan to Modern China and Mongolia: The Writings of Morris Rossabi. BRILL. 28 November 2014: 45– [2022-05-20]. ISBN 978-90-04-285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2. ^ Bellér-Hann., Ildikó. A History of Cathay: a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of a fifteenth-century Turkic manuscrip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5: 159. ISBN 0-93307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