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拳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7月31日) |
羅漢拳,又稱佛家拳,為少林拳之一,在中國各地流行,有不同門派。
北方
[编辑]包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皆有不同門派的羅漢拳。
河北鷹爪功、通背拳、螳螂拳、迷蹤拳與八卦掌等皆有羅漢拳套路。
南方
[编辑]南方的羅漢拳,源自南少林拳,發展自紅拳、長拳及短打。相信出自清初福建之洪門。因為清初禁止漢民聚眾學習拳術,只有私下傳習。其羅漢散手,最初只有八勢,分左右兩路,到了廣東佛山,當地洪門人士演變成十八羅漢手,融會其他地方拳術,串通成套路,有三十六手、七十二手等合共一百零八手,源於佛家,故稱佛拳。另說則是當地認為是「佛山的拳術」,故稱佛拳。
羅漢拳,一如洪拳,先是練習坐馬樁架、運氣發勁等基本功夫,然後單勢練習,再而雙人練習短打。
據傳羅漢功夫,有“十八金剛捶”、“金剛掌”、“點穴術”、“大小紅拳”、“六路短打”等。
羅漢拳與洪拳
[编辑]十八羅漢手,屬操練身手肌肉養氣站樁之十八種「勢」,亦稱「易筋」。
清時由福建傳入廣東,或稱神打、佛家掌。創五形拳;即龍、蛇、虎、犳、鶴拳和以套路方式傳習,因而廣泛流傳。在廣東演衍出洪、劉、蔡、李、莫五家。在佛山又生出詠春拳的黐(盤)手,蔡李佛和洪家之盤橋。
洪門中人練拳先請手行左掌右拳(對看為明字)之禮,後知有危險,故改行僧人合什之手,稱為「羅漢合掌」,故福建稱羅漢拳,在廣東喚作佛家拳或佛家掌。實為雙人對陣之手法,故多用掌。又有擒拿及跌法。
另一支發展成華北的拳術,在清初期間由安溪李氏(清朝兵部侍郎李贊元的先人)家族由福建傳入山東,稱「羅漢神打」。李贊元後人李秉霄發展成羅漢螳螂拳,又傳入滄州。
類洪拳之著名套路
[编辑]- 大,小洪拳。
- 羅漢拳,子母拳,母子拳,連拳,四平拳。民國二戰前、又編成岳飛拳,岳飛連拳。實為新編花拳。
- 連環拳,串通拳。
- 梅花路(拳),花拳。
- 七星拳
羅漢門
[编辑]現在的「羅漢門」發展自孫玉峰,河北景縣人。十多歲時到北京「威鎮鏢局」追隨的張占魁(渾號大刀張)。後因鏢局被淘汰及政局混亂,孫玉峰南下到廣州「精武體育會」任敎。中央國術館編列此「拳」為北少林(派)羅漢門。
孫玉峰
[编辑]孫玉峰“羅漢門”,著名槍有翼德槍、五虎槍、梅花槍、提靈槍、斷門槍,著名刀有梅花刀、步戰刀、斷門刀、解腕刀、八卦刀,其中“八卦刀”被編入精武會必修課程內。孫玉峰師承少林寺元通禪師,孫的桃李滿天下,其弟子有黃嘯俠、陳德健、邵漢生(李小龍在比武之後跟邵學了兩套)、唐玉傑、王金良、李汛萍、馬劍風、林少立(女徒)、石堅(影星)、孫文勇(其子)、劉清桂、易卓然、容焯生、崔佐時、黎漢駒(早年遷居美國)、黎仲駒、孫文容、孫少居、林錫堃、林少堃……等。
迷踪羅漢拳
[编辑]迷踪羅漢拳乃北少林迷踪派支流,其身型步法,玄妙莫測。南傳自滄州「飛將軍」葉雨亭,曾任關東長勝鏢局鏢師。先後受聘於北平九門提督王淮慶、奉天元帥張學良、山東督軍張宗昌等,為軍隊總教練。1930年代,南下上海精武門,數年後轉聘為香港南華體育會少林拳班教師。拳術包括:鐵腳羅漢拳、六合羅漢拳、韋陀羅漢拳、長拳、唐拳、蕭和緣、抹面拳、同背拳、袍拳等。兵器包括:虎頭雙鉤、緹袍劍、斬馬刀、梅花槍、綑羊棍及雪花刀等。對拆包括:四攻四守、雙鉤進槍及單刀枴子進槍等。
羅漢短打
[编辑]1940年後出現了所謂《羅漢短打拳譜》之手抄本。說是山東升霄道人,清乾隆年間著。
跟著又有手抄本《少林衣缽真傳》出現,書中指升宵道人初學於少林寺福居禪師、後又學於峻山某少林高僧。(書中所言,未有佐證)相信是螳螂拳後學所編。《少林衣缽真傳》說是咸豐時之弗遑道人所著。
羅漢螳螂拳
[编辑]當羅漢拳傳至山東後,其短打手拳法(五花手/梅花拳)演生出更加實戰之拳術,羅漢螳螂拳出現了。十八掌配合十八種步法,手法七長八短,一手化五手,也被稱為梅花手(拳)。
“羅漢螳螂拳”又稱“七星螳螂拳”。現在之七星螳螂拳內容包括;十八羅漢氣功、十八(手)叟拳(十八羅漢手)、五花手(梅花手)、崩步拳、插捶等。七星螳螂拳傳人尊升霄道人為其先祖。
羅漢神打
[编辑]由楊澄雲傳劉百川(1870-1964),劉於1930年代廣傳山東。必須久練自化,熟極自神,故曰神打。有八母手,每手八勢。分左右邊合共十六手。廣東洪拳加上請手羅漢合什,共十八手。
祁家通背拳
[编辑]祁家通背拳內容亦有大量羅漢拳因素。其《明堂膀切手》法,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
通背拳保留了原始之練習方法,以單操散手為主。基礎有三十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