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国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国历史 |
---|
历史系列条目 |
德意志國(德語:Deutsches Reich/英語:German Empire或German Reich[1]),是德國1871年至1943年的正式國號,1943年至1945年則為「大德意志國」(Großdeutsches Reich)。為現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前朝。
名稱
[编辑]「Reich」之詞源為拉丁語「rēx」(王),與英語中「realm」一詞相當。最初,「Reich」一詞由神聖羅馬帝國[2]所使用,「Reich」一詞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君主的統治範圍,而不論其規模或權力如何[3]。其義約等於「帝國」。王國則冠之以國王「König」一詞呼曰「Königreich」,如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和巴伐利亞王國(Königreich Bayern)。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國號定為「Deutsches Reich」。
隨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受戰爭引發政治動盪導致君主制瓦解,威瑪共和建立。中央黨贊成使用「Deutscher Volksstaat」(德意志人民國)作為新政權的名稱而溫和左翼社民黨籍總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則傾向於使用「Deutsche Republik」(德意志共和國)[4]。進行政治活動的右翼抗拒新的民主體制,渴望祖國當年的榮耀再現,所以重視「Reich」這一歷史悠久的國名所承載的意義,希望保留之[4]。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能被廣泛接受。其後制定的威瑪憲法第一條規定「Deutsches Reich 為共和制」("Das Deutsche Reich ist eine Republik."[5]),為使保守且傳統的德國社會能夠接受[6],其為實施維持君主象徵之廣義上的君主立憲變體,舊國名「Deutsches Reich」被保留。「聯邦大總統」被認為是「代理皇帝」(Ersatzkaiser),下議院仍沿用帝國議會舊稱「Reichstag」,政府法律公告沿襲「帝國法律公報」(Reichsgesetzblatt)[7]。當時的法學家奧特馬爾·布勒解釋稱,「Reich意為德意志『全國』」,接近英語的「commonwealth」或「nation」[6]。在這之後,「Reich」的主要語義變為「大的國家」,其原義「君主國」「帝國」退居次要含義[8]。
儘管如此,民間幾乎沒有人使用「Deutsches Reich」[9],在外國人眼裡也不免對一個共和國仍然自稱「Reich」感到怪異[10]。到1925年時,大多數德國人都使用「Deutsche Republik」稱呼自己的國家。
歷史學家理查德·J·埃文斯稱:「威瑪共和繼續使用『Deutsches Reich』一詞……在受過良好教育的德國人間產生了一種印象,這種印象遠遠超出俾斯麥所建立的體制結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地上天國的幻景、其所宣稱的宗主權的普遍性、還有一個更平淡無奇但又有力的含義──一個會將中歐所有講德語者全包含進來的德意志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元首』,正如納粹黨的口號所言。」[11]
因亞瑟·莫勒·范登布魯克所著《第三帝國》,「Reich」一詞在右翼思想家裡有了特別的意涵。納粹黨執政後不僅延續了「Deutsches Reich」的國號,更以「Drittes Reich」(常譯為「第三帝國」)為口號作宣傳,宣稱自己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和德意志帝國這兩個以「Reich」為名的政權的第三個「Reich」。
因使用「Deutsches Reich」作為國名的政權有著不同政治制度,包含時間跨度甚大的歷史時期,「Reich」在歷史上的含義也不一而足,故其中文通譯為「德意志國」。
東西德以及現在的聯邦德國政府皆不使用「Reich」一詞[12]。威瑪及納粹時期冠有「Reich」的職位和機構也都被更名[13]。
在現代德語裡,若要強調一國為帝國時則以皇帝「Kaiser」一詞冠之呼曰「Kaiserreich」。1871-1918年的德意志國通常被稱作「Deutsches Kaiserreich」。王國為「Königreich」。歷史上的稱呼「Frankreich」(法國,直譯為法蘭西帝國)和「Österreich」(奧地利,直譯為「東邊的帝國」)仍在使用。
變遷
[编辑]帝政期
[编辑]1871年至1918年由霍亨索倫王朝統治,通稱「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英語:German Empire)。
威瑪共和期
[编辑]1918年至1933年處於威瑪憲法確立下的國家體制。通稱「威瑪共和國」(德語:Weimarer Republik/英語:Weimar Republic)。
納粹執政期
[编辑]1933年至1945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纳粹党)治下的德國。通稱「納粹德國」(德語:Nazi-Deutschland/英語:Nazi Germany)
德國崩潰後,盟軍於1945年6月5日發表《柏林宣言》,宣布德國中央政府已不存在,德意志國滅亡。其後成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皆未繼承「Deutsches Reich」的國號,德意志國從此走入歷史。
列表
[编辑]政權 | 存續日期 | 政治體制 | 國家元首 | 政府首腦 | 國旗 | 貨幣 | 國歌 | 領土 |
---|---|---|---|---|---|---|---|---|
德意志國 | 1871年 – 1918年 | 聯邦君主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1916年8月前) 軍事獨裁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1916年8月 – 1918年11月) | 德意志皇帝 Deutscher Kaiser | 帝國總理 Reichskanzler | (1892年 – 1918年) | 邦聯銀元 Vereinsthaler 南德意志金元 Gulden 不萊梅銀元 Thaler 漢堡馬克 Hamburger Mark 法國法郎 franc français (至1873年共同使用) 黃金馬克 Mark (1873年 – 1914年) 紙馬克 Papiermark (1914年 – 1918年) | 《萬歲勝利者的桂冠》 "Heil dir im Siegerkranz" | |
德意志國 | 1918年 – 1933年 | 聯邦制、半總統制、共和制(1919年 – 1930年) 威權政體、總統制(1930年 – 1933年) | 聯邦大總統 Reichspräsident | 總理 Reichskanzler | (1919年8月14日 – 1933年) | 紙馬克 Papiermark (1919年 – 1923年) 地租馬克 Rentenmark (1923年 – 1933年) 國家馬克 Reichsmark (1924年 – 1933年) | 《德意志人之歌》 "Das Lied der Deutschen" | |
德意志國 | 1933年 – 1945年 | 國家社會主義 一黨制 極權主義 獨裁政體 | 聯邦大總統 Reichspräsident (1933年 – 1934年) 元首 Führer (1934年 – 1945年) 總統 Reichspräsident (1945年) | 總理 Reichskanzler | (1933年3月12日 – 1935年9月15日) (1935年9月15日 – 1945年) | 國家馬克 Reichsmark (1924年 – 1948年6月20日) | 《德意志人之歌》 "Das Lied der Deutschen" 《霍斯特·威塞爾之歌》 "Horst-Wessel-Lied" |
腳註
[编辑]- ^ 「German Empire」用以指1871-1918年帝政期的德意志國,「German Reich」則特指1933-1945年納粹黨掌權的德意志國。為了區別兩者,英文直接借用德文「Reich」一詞。
- ^ 腓特烈三世〜馬克西米連一世,「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國號里的「德意志人」(Deutscher Nation)不是種族概念,而是指諸侯、市民、騎士等擁有帝國身份的人(坂井榮八郎『ドイツの歴史百話』84頁)。
- ^ Schulze2005, p2
- ^ 4.0 4.1 Sebastian Ullrich as quoted by Eva-Maria Schnurr. Der Name des Feindes: Warum heißt der erste deutsche Demokratie eigentlich "Weimarer Republik?". Der Spiegel. Vol. 5/2014 Der Spiegel – Geschichte 3 Hausmitteilung 137 Impressum. September 2014: 20.
- ^ Die Verfassung des Deutschen Reichs, Erster Abschnitt: Reich und Länder, Artikel 1
- ^ 6.0 6.1 間崎万里 1939,第199頁.
- ^ 公報法制化之研究 (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66. 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19) –通过國家發展委員會 (中文(臺灣)).
- ^ 間崎万里 1939,第205-206頁.
- ^ Eva-Maria Schnurr. Der Name des Feindes: Warum heißt der erste deutsche Demokratie eigentlich "Weimarer Republik?". Der Spiegel. Vol. 5/2014 Der Spiegel – Geschichte 3 Hausmitteilung 137 Impressum. September 2014: 20.
- ^ 間崎万里 1939,第196-200頁.
- ^ Richard J. Evan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Penguin. 2005: 33 [2019-10-03]. ISBN 97811010426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4).
- ^ 但是,東德為主張對戰前德意志國營鐵路的繼承性,國有鐵路繼續使用「Deutsche Reichsbahn」的名稱。
- ^ 西德以意為「聯邦」的「Bund」和「Bundes」作為前綴,以取代「Reich」和「Reichs」。例如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和聯邦總統(Bundespräsident)。
東德以相當於英語「state」的「Staat」和「Staats」作為前綴,以取代「Reich」和「Reichs」。例如1960年以後作為東德國家元首的國務委員會(Staatsrat)、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部(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等等。
參考文獻
[编辑]- 間崎万里. Empire, Reichの新用法とその語義及び譯語について. 史学 (三田史学会). 1939,. 18( No.2/3): 187–232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1).
- ハンス・K・シュルツェ. 西欧中世史事典Ⅱ 皇帝と帝国. ミネルヴァ書房. 2005. ISBN 978462303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