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號交響曲 (浦羅哥菲夫)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大調第1號交響曲作品25,是俄國作曲家浦羅哥菲夫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16年至1917年期間。首演於1918年4月21日在彼得格勒舉行。由作曲家親自指揮。[1]

作曲家亦替交響曲加上了標題,稱為「古典」。這是由於浦羅哥菲夫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他的指揮課老師切列普寧(Nikolai Tcherepnin)往往都要求學生以海頓的作品作為實習,[2]他於是運用在假期時間,嘗試模仿海頓的交響曲,在和聲、對位和結構上都沿用海頓時期的創作風格,但在音域或和絃的選用上,則以當時的概念,去創作一首古典而帶「實驗性質」的交響曲。因此整體上令人感覺是古典時期的風味,但又卻會出現如第1樂章開始時,第1小提琴的最高音是D7,即高音譜號中的上加六線,又或者終曲的開頭,定音鼓奏出連續而具有節奏性的和聲旋律。

而這首樂曲,在學術界普遍被視為是進入新古典主义音乐时代的代表作。

分析

[编辑]

樂隊編制

[编辑]

本交響曲完全依照古典時期的樂隊編制而創作,因此縱然當時各種木管變種樂器,長號及各類型的敲擊樂器已經成為樂隊的常規樂器之一,但全都不在此使用。依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本交響曲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2 2 0 0—tmp—str"[3]

結構

[编辑]

本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由於每一個樂章的篇幅都非常短小,全曲的演奏時間大概只需要15分鐘。如果不依照重覆指示,演奏時間更可以縮短至12分鐘左右。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2/2,約4-5分鐘

典型的奏鳴曲式,樂曲開始便以歡樂的氣氛帶出第一主題,經過轉調後很快便帶入由木管所主導的第一副題。第一主題的片段加以發揮後,以巴松管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帶入第二主題。中段是第一副題的小調化旋律以及第二主題的再發展,及後樂隊重新返回第一主題,再現部基本上是將呈視部在不同調上重新演奏一次,樂隊並以高昂的氣氛結束。
第二樂章

小緩板(Larghetto),3/4,4分鐘

簡單的三段體音樂,四小節的絃樂前奏後,第1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八小節的主題旋律兩次,隨即進入中段,是以十六分音符斷奏為主的樂句,慢慢帶進短暫的最高潮。在中提琴及巴松管的引領下主題旋律重新出現至結尾。
第三樂章

嘉禾舞曲:不過份的快板(Non troppo allegro),4/4,約1分半鐘-2分鐘

短小的三段體樂章,各段的主題都非常簡短清楚,完全遵從古典時期交響曲最常用的嘉禾舞曲作為間奏。A段以大幅度音程跳躍為主要動機,配以級進的終止式;B段則為四分音符節奏型樂句,由木管樂奏出旋律;最後長笛帶回A段旋律,並由中提琴作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持續的活躍板(Molto Vivace),2/2,4分鐘

同樣採用奏鳴曲式。第1小提琴奏出輕快而樂觀的第一主題,然後很快變轉調,木管以不斷轉變的和絃分解配上第1小提琴的樂句,以及重覆八分音符形成了副題部份,最後長笛及第1小提琴演出新的第2主題,並在一連串的上行音列中結束呈現部。發展部是由第二主題為主導,並配以第一主題及副題的片段內容,並且自然地帶回到再現部,結尾部份將第二主題稍為擴展,同樣以最熱鬧的氣氛結束。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Steinberg, Michael. "The Symphony: a listeners guide". p. 429-43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 英國廣播公司第3電台頻道節目 Discovering Mus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由 1:00 至 3:40 (英文廣播)
  3.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15. ISBN 0-8108-3228-3.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