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譚綸 | |
---|---|
大明兵部尚書加贈太子太保[1] | |
籍貫 | 江西宜黃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子理,一字以詔,號二華 |
諡號 | 襄敏 |
出生 |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1519年8月4日) 江西宜黃縣譚坊 |
逝世 | 萬曆五年四月初三日 (1577年4月20日) 京師 |
墓葬 | 谭纶墓 |
出身 | |
|
譚綸(1519年8月4日—1577年4月20日),字子理,一字以詔,号二华,江西宜黃譚坊人,祖籍湖廣長沙(今湖南)[2][3][4],嘉靖甲辰進士出身,萬曆時官至兵部尚書。
生平
[编辑]譚綸自幼沉毅雄健,謀略遠大,讀書無所不涉。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癸卯科江西鄉試舉人,次年聯捷甲辰科進士[5]。初任南京禮部主事,後任兵部職方司郎中。譚綸對軍事甚有研究。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倭寇屢襲浙江沿海,譚綸受命任台州府知府。在當地譚綸乃招募鄉勇千人,練兵禦倭。进浙江按察司海道副使,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譚綸率兵在台州大挫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率數萬人侵擾台州,譚綸再親率死士與倭寇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加右参政,四十一年六月调任福建管粮,纶辞以地方稍宁,乞归守制,许之。倭寇在福建沿海再度歸來,在邵武、興化一帶大肆劫掠。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正月,起丁忧参政谭纶以原官兼按察司佥事,统浙兵千二百人,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一起围剿倭寇。三月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6],並舉薦戚繼光、俞大猷等參與戰役。同年四月譚綸任總指揮,命戚、俞等分頭進攻,一舉滅敵二千多人,收復興化。次年,倭寇再攻仙游,譚綸親率戚繼光部增援,攻下仙游,斬敵千餘,迫使倭寇餘部入海逃遁[7]。四十三年四月以地方平定,请求回乡守制。四十四年十月,起任陕西巡抚,十二月改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四十五年十月升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隆慶元年(1568年)十一月回兵部管事。二年三月,譚綸獲任命為兵部左侍郎、兼薊遼保定總督,負責京畿防務。他再度舉薦戚繼光協防,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台三千座,使東北一帶防務大大加強。據稱譚綸及其部下斬獲的敵人首級,數目達二萬一千五百[8]。五年八月,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协理戎政如故,十月以疾请告回籍。
明神宗即位,起用爲兵部尚書。給事中雒遵彈劾其不稱職,譚綸三次上疏請求罢職,均獲朝廷降詔留用。萬曆五年(1577年)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諡襄敏[9]。
家族
[编辑]高祖父譚世隆、曾祖父譚積、祖父譚廷用、父譚鎬。
註釋
[编辑]- ^ 手录《兵部尚书谭纶神道碑》_客舟听雨_新浪博客.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 ^ 清·黃宗羲,《明文海》(卷449):譚司馬公者,江西宜黄人也,諱綸字子理。譚之先仕劉宋,為主爵都尉衍昌者,元嘉末徙宜黄觀上刺桑,則實啓刺桑譚氏之族,歴世欝興。國初有名世隆者,則公髙祖也。世隆生積,積生廷用,廷用生鎬,鎬以明經入貢,分教歸安,轉順昌王教授,是生司馬公。
- ^ 江西风水名村澄江 - 赣州风水.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 ^ 追溯谭氏踪迹- 巴中市- 中华树- 家谱网: 族谱、家乘、祖谱、宗谱. [2019-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 ^ 清·黃宗羲,《明文海》(卷449):司馬公生而沉雄,多大略,于書無所不窺。然時喜道家言,而志閒閒而氣闐闐。嘉靖癸卯以儒士舉于鄉,登甲辰進士。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22):譚綸,字子理,宜黃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除南京禮部主事。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綸沈毅知兵。時東南倭患已四年,朝議練鄉兵禦賊。參將戚繼光請期三年而後用之。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三捷。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臺州,不克而去。轉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而繼光練兵已及期,綸因收之以為用,客兵罷不復調。倭自象山突臺州,綸連破之馬崗、何家■,又與繼光共破之葛埠、南灣。加右參政,會憂去。以尚書楊博薦起,復將浙兵,討饒平賊林朝曦。朝曦者,大盜張璉余黨也。璉既滅,朝曦據巢不下,出攻程鄉。知縣余甫宰嚴兵待,而遣主簿梁維棟入賊中,諭散其黨。朝曦窮,棄巢走,綸及廣東兵追擒之。尋改官福建,乞終制去。繼光數破賊,浙東略定。倭轉入福建。自福寧至漳、泉,千里盡賊窟,繼光漸擊定之。師甫旋,其眾復犯邵武,陷興化。四十二年春,再起綸。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 ^ 明·佚名等,《福州府志》(卷42):谭纶,字子理,宜黄人。纶素晓畅兵机,绰有文武才。守台州时,倭入境,辄摧破之。嘉靖四十二年,闽苦倭甚。三卫军骄,不可用。巡抚游震得以罪罢。时纶方以参政居艰,于是辅臣徐阶、兵部尚书杨博言于上,就家起复,拜都御史,督抚福建。纶至,以精兵千人自随,召卫卒郭天养,数其累岁倡乱,斩于辕门。新法令,具餱粮,责诸将为必灭贼计。无何,都督戚继光破倭寇,歼之境上,复遣偏师击古田诸山寇,悉平之,招抚流移,蠲恤死丧,闽人始有更生之乐。后以地方平定,乞终丧,诏许。入官至兵部尚书。
- ^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222):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繼光練兵。詔征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綸上疏曰:薊、昌卒不滿十萬,而老弱居半,分屬諸將,散二千里間。敵聚攻,我分守,眾寡強弱不侔,故言者亟請練兵。然四難不去,兵終不可練。夫敵之長技在騎,非召募三萬人勤習車戰,不足以制敵。計三萬人月餉,歲五十四萬,此一難也。燕、趙之士銳氣盡於防邊,非募吳、越習戰卒萬二千人雜教之,事必無成。臣與繼光召之可立至,議者以為不可。信任之不專,此二難也。軍事尚嚴,而燕、趙士素驕,驟見軍法,必大震駭。且去京師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廢功,更釀他患,此三難也。我兵素未當敵,戰而勝之,彼不心服。能再破,乃終身創,而忌嫉易生;欲再舉,禍已先至。此四難也。以今之計,請調薊鎮、真定、大名、井陘及督撫標兵三萬,分為三營,令總兵參遊分將之,而授繼光以總理練兵之職。春秋兩防,三營兵各移近邊。至則遏之邊外,入則決死邊內。二者不效,臣無所逃罪。又練兵非旦夕可期,今秋防已近,請速調浙兵三千,以濟緩急。三年後,邊軍既練,遣還。詔悉如所請,仍令綸、繼光議分立三營事宜。綸因言:「薊鎮練兵逾十年,然竟不效者,任之未專,而行之未實也。今宜責臣綸、繼光,令得專斷,勿使巡按、巡關御史參與其間。」自兵事起,邊臣牽制議論,不能有為,故綸疏言之。而巡撫劉應節果異議,巡按御史劉、巡關御史孫代又劾綸自專。穆宗用張居正言,悉以兵事委綸,而諭應節等無撓。綸相度邊隘沖緩,道里遠近,分薊鎮為十二路,路置一小將,總立三營:東駐建昌備燕河以東,中駐三屯備馬蘭、松、太,西駐石匣備曹墻、古石。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節制詳明。是歲秋,薊、昌無警。異時調陝西、河間、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罷。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於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於北。」遂與繼光圖上方略,築敵臺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協理如故。其冬,予告歸。神宗即位,起兵部尚書。萬歷初,加太子少保。給事中雒遵劾綸不稱職。綸三疏乞罷,優詔留之。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謚襄敏。 ”
參考文獻
[编辑]- 黃宗羲,《明文海》
-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佚名等,《萬曆福州府志》
-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社,1985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九》,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出自《明史》
官衔 | ||
---|---|---|
前任: 宋治 | 明朝台州府知府 1555年-1558年 | 繼任: 黃大節 |
前任: 游震得 | 福建巡撫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 | 繼任: 汪道昆 |
前任: 曹邦輔 | 薊遼總督 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 隆慶二年三月丙寅-隆慶四年十月甲辰 (1568年4月13日-1570年11月7日) | 繼任: 劉應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