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倫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倫巴
  • Marienbad
类型益智遊戲
平台奧得1003波兰语Odra 1003
开发商維托爾德·波德戈爾斯基
模式單人
发行日1962年

馬倫巴[註 1](波兰语:Marienbad,中国大陆译作“玛丽安巴德”,香港和台湾译作“馬倫巴”)是款益智大型電腦遊戲,由波蘭電腦製造商Elwro的工程師維托爾德·波德戈爾斯基(Witold Podgórski)於1962年為奧得1003電腦製作。它改編自邏輯類遊戲尼姆遊戲。新聞雜誌《橫切面》曾經刊文討論1961年法國電影《去年在馬倫巴》中登場的尼姆遊戲變體(雜誌稱其為《馬倫巴》),備受啟發的波德戈爾斯基隨即為正在開發中的奧得1003編寫了這款遊戲,並在1963年安裝在該部電腦上。遊戲以單人模式進行,玩家與電腦的回合交替進行,雙方須輪流從一組道具中取走至少一個,取走最後一個道具的則為輸家。由於電腦總是下出最佳棋步,因此玩家幾乎無法戰勝。

早期電子遊戲史內眾多作品一樣,《馬倫巴》並未廣泛流傳,僅停留在最初位置。Elwro拒絕發行或宣傳該遊戲,但後來波德戈爾斯基入讀位於華沙的軍事科技大學,並在同窗幫助下安裝於奧得1003上。在往後日子裏,遊戲未有重現在現代電腦之上,也沒有已知相片或文件說明它是如何遊玩或建立,唯一一台奧得1003更是處於非使用狀態並收藏於華沙科技博物館內,導致它成了亡佚作品。雖然遊戲玩法簡單,但它可能是波蘭第一款電腦或電子遊戲。

玩法

[编辑]
尼姆遊戲示例

尼姆遊戲中,玩家輪流從一組道具(傳統上是火柴棍)中取走至少一個,依規則不同,取走最後一個道具的可能是輸家或贏家;遊戲選項則可透過數學來模擬[2]。在《馬倫巴》默認遊戲模式之內,每次均有4排道具,每排分別有1、3、5、7個道具,拿到最後一個道具的人便是輸家。電腦會打印結果顯示玩家當前的比賽佈局。遊戲以單人模式進行,採取回合制[3]。但是,無論哪方開始遊戲,電腦幾乎肯定會成為贏家,因為它總是作出完美的走子[4]

在最大設置下,遊戲可以生成8,000排,包含多達1萬億個道具,電腦需要一個小時來採取下一步行動。由於奧得1003波兰语Odra 1003沒有顯示器,因此遊戲不支援影像輸出。相反,遊戲是透過電傳打字機打孔卡進行,電腦會在上面打印結果。[4]

開發

[编辑]
編寫程序的工序包括在按鍵上設置每個程序存儲單元的39位元內容和13位元地址。當時沒有操作系統或程式語言,電腦只能從電傳打字機上讀寫,以及加載打孔帶並在上方打孔。
維托爾德·波德戈爾斯基解釋他如何為奧得1003編寫《馬倫巴》[5]

Elwro是間成立於1959年的波蘭公司,總部位於波蘭弗罗茨瓦夫,主要設計和製造大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公司先在1960年推出首款大型電腦奧得1001英语Odra (computer),接著在1962年推出奧得1002,再在1963年推出奧得1003。當時,在弗羅茨瓦夫工業大學英语Wrocław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修電子工程且專攻數學機器的維托爾德·波德戈爾斯基(Witold Podgórski)剛畢業[3][6]。1955年,他在高中時首次聽說「電子大腦」的存在,並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數字機器」自動化研究[5]。1961年10月10日,他獲Elwro聘用,負責奧得1001的相關工作,而他也在公司完成碩士論文[5]。他開發了操作電腦內存的方法,使內容得以保存,從而為奧得1003鋪平道路[5]。新機器使用現代晶體管開關,每秒可進行500次操作,奧得1003的磁鼓存储器容量為40KB[7]

1961年下旬,即波德戈爾斯基進入Elwro後不久,他偶然在新聞雜誌《横切面英语Przekrój》上發現了尼姆這款邏輯遊戲[6][8]。雜誌描述它是款雙人遊戲,玩家可從4排道具中取走任意數量,取走最後一個道具的便是輸家[6][8]。雜誌將這款尼姆遊戲變體定名為「馬倫巴」,原因在於1961年法國電影《去年在馬倫巴》內的角色經常進行這類數學決鬥[6][8]。及後,波德戈爾斯基細閱尼姆遊戲的原理,並從電影內的馬倫巴遊戲得到靈感[9]

在一個多小時的強制軍事課程內,波德戈爾斯基決定破譯馬倫巴算法,並將它保存為電腦可以理解的二進制系統[5][6]。後來,他斷言該算法在電腦實現起來非常簡單,並且可以用兩個詞來表達,又指如果沒有人對此感興趣,他便會將其帶入墳墓[5]。接著,他為奧得1003首部原型機編寫這款遊戲;當時該電腦正處於開發期,計劃安裝在弗羅茨瓦夫的波蘭軍隊軍事地形測量部[6]

遊戲由波德戈爾斯基獨自開發,他創建了算法,編寫指令清單並把它們打印在明信片大小的紙張上,又手動設置每個存儲單元的初始狀態[6][10]。遊戲重心在於邏輯決鬥[5][11]。他把遊戲設成無法戰勝:只要人類玩家犯了一個錯誤,電腦便勝利在望[6]。雖然Elwro工廠的員工知道遊戲結果是先已決定,但不少人仍然自願參賽[6]。然而,他們未能在標準16場比賽版本的《馬倫巴》上擊敗電腦,更遑論高難度的遊戲設置[6]

影響

[编辑]
奧得1003大型電腦,攝於1974年

早期電子遊戲史內眾多作品一樣,《馬倫巴》並未廣泛散佈,僅停留在最初位置[11]。這歸因於當時大型電腦在全世界都十分罕見,通常只有政府機構、軍方或大型公司才會使用,而且一般不能作娛樂用途[11]。1963年至1965年間,Elwro僅生產了42台奧得1003大型電腦[12]。Elwro拒絕發行或宣傳該遊戲,而且它也大多被遺忘[9][13]。完成遊戲開發後,波德戈爾斯基入讀位於華沙的軍事科技大學英语Militar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並在同學波格丹·布萊亞(Bogdan Bleja)的幫助下於奧得1003上安裝,該電腦則由大學的操作員居間控制[4][6]。任何學生都可以使用電腦來遊玩《馬倫巴》,但只能把預期輸入交給操作員,再由他將資訊傳遞給電腦[4][6]。正如波德戈爾斯最初的遊戲實例,它基本上是無敵的,操作員甚至積極地勸阻人們遊玩[4][6]。大學當局認為電腦只能用於重要軍事目的,故此他們想強行消除「為了邏輯遊戲而妨擾電腦的討厭行為」,並支持操作員的行動[4][6]。深夜,當操作員離開後,玩家們便開始在大型電腦前舉行秘密會議[4][6]。波德戈爾斯基回憶說,儘管人們知道根本無法在《馬倫巴》上擊敗電腦,但許多人還是花了很多時間試圖破譯算法或取得勝利[5]

在後來的日子裡,程序相對簡單的尼姆遊戲和《馬倫巴》變體成為波蘭境內第二受歡迎的電腦遊戲,僅次於井字棋。波蘭電視節目主持佛伊泰克·皮亞諾夫斯基波兰语Wojciech Pijanowski(他後來在1970年代起擔任遊戲節目《命運輪盤波蘭版》主持二十年之久)曾向電視台提議製作以尼姆遊戲為題材的遊戲節目,稱參賽者可於Momik 8b迷你電腦上遊玩尼姆遊戲,並與電腦一較高下。與此同時,波德戈爾斯基繼續為Elwro打工,共同創造奧得系列電腦,不過他並沒有停止開發遊戲。當同僚從埃及帶來播棋變體後,他備受啟發,並把它製成電腦遊戲。但是,這次他並未打算創作一款無法戰勝的遊戲,而是加入了可調節的難度級別,旨在為玩家(不論新手還是老手)帶來有趣體驗。[6]

作家巴托米耶·克魯斯卡(Bartłomiej Kluska)在其著作《波蘭位元》(Bajty Polskie)中指出,唯一一台奧得1003收藏於華沙科技博物館內,並處於非使用狀態,因此《馬倫巴》原始版本已成過去,只停留在玩家記憶之中[6]。後來,遊戲未有重現在現代電腦之上,也沒有已知照片或文檔說明它是如何遊玩或創建[14][15]圖爾庫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瑪莉亞·加爾達(Maria Garda)撰寫了題為《作為文化遺產的電腦遊戲》(Gry komputerowe jako dziedzictwo kulturowe)的期刊論文,她認為在遊戲原始元素沒有被保留的情況下,程序員只能用過去式來編寫這款遊戲,又指雖然可以在全新編程環境中重建《馬倫巴》的算法,但幾乎無法重現奧得電腦的晶體管[11]。文章又對比了在現代遊玩《馬倫巴》和在50年後以原始設備遊玩《超级马力欧兄弟》所面對的挑戰[11]

《馬倫巴》被視為首批波蘭早期電子遊戲,它比《OiX》(1984年)、《貢謝尼察》(1985年)、《潘多拉的盒子英语Puszka Pandory》(1986年)早20年開發[7][14][16][17],也早於第一款在波蘭非常流行的遊戲作品《Tajemnica Statuetki》(1993年)[9]。遊戲歷史學家巴特克·克魯斯卡(Bartek Kluska)在有關波蘭電子遊戲行業的基礎著作《波蘭位元》中斷言,經考究後發現《馬倫巴》相比之前擁有「波蘭早期電子遊戲」這一稱號的遊戲還要早24年誕生[18]。然而,克魯斯卡也指出,1960年波蘭科學院數學裝置部程序員波格丹·米斯(Bogdan Miś)以XYZ英语XYZ (computer)電腦製作了井字棋遊戲,並使用國際象棋大小的網格[6]。遊戲網站Gram.pl記者米哈烏·諾維奇(Michał Nowicki)認為,克魯斯卡的研究與之前更不精確的波蘭電子遊戲文章《從前的遊戲》(Dawno temu w grach)相比,使得「《馬倫巴》是波蘭第一款電腦或電子遊戲」的說法幾乎百分之百成立[19]。然而,零售商Empik發文指,《馬倫巴》既簡單又缺乏影像輸出,以「電腦遊戲」一詞來描述它實屬誇張,更遠遠不及「電子遊戲」[20]

加爾達認為《馬倫巴》雖然簡單,但它作為波蘭早期電腦或電子遊戲之一,具有重要意義[11]。然而,遊戲網站Gamezilla記者馬金·科斯曼(Marcin Kosman)指出創作波蘭電腦遊戲的首次嘗試基本上沒有引起注意[21]。Gry-Online的雅切克·格沃瓦奇(Jacek Głowacki)則表示,儘管它默默無聞,但應該被視為現代波蘭電子遊戲產業的雛形,它的存在和創造均值得銘記[9]。2018年,阿爾斯獨立電影節(Ars Independent Festival)舉辦了題為「從馬倫巴到諾維格瑞」的展覽,探討從《馬倫巴》到《巫师3:狂猎》(2015年)的波蘭電子遊戲產業史[22]

另見

[编辑]

備註

[编辑]
  1. ^ 大陆译名取自《数字游戏设计史》(2021年)[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黄石. 数字游戏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 18. ISBN 978-7-5682-9404-1 (中文(中国大陆)). 同年,波兰工程师开发出一款类似《尼姆》玩法的《玛丽安巴德》(Marienbad)。 
  2. ^ Donovan, Tristan. Replay: The History of Video Games. Yellow Ant. 2010: 1-9. ISBN 978-0-9565072-0-4 (英语). 
  3. ^ 3.0 3.1 Dawno, dawno temu, zanim powstał "Wiedźmin"…. Komputer Świat. 2013-07-15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Macminik. Elwro część 3 – pierwsza, seryjna Odra. Dobre Programy. 2015-08-20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Kutkowski, Jarosław. Strona Elwro. Elwro.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Kluska, Bartłomiej. Bajty polskie. Wydawnictwo e-bookowo. 2015 [2022-09-24]. ISBN 978-83-927229-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7.0 7.1 Mrożewsi, Bartłomiej. Polskie technologie. PC Format. 2016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8.0 8.1 8.2 To jest gra marianbadzka!. Przekrój. No. 862 (Warsaw). 1981-10-15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9.0 9.1 9.2 9.3 Głowacki, Jacek. Słyszeliście kiedyś o "Marienbad", pierwszej polskiej grze wideo w historii? Nie? No to koniecznie musicie nadrobić zaległości!. Gry Online. 2013-03-18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Szewczyk, Olaf. "Bajty polskie", czyli historia gier znad Wisły. Jawne Sny. 2011-10-23 [202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Garda, Maria B. Gry komputerowe jako dziedzictwo kulturowe. Replay: The Polish Journal of Game Studies. 2014, 01: 120–122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Kluska, Bartłomiej; Rozwadowski, Mariusz. Pierwsza polska gra. CD-Action (Bauer Media Group). October 2011: 96–97. ISSN 1426-2916 (波兰语). 
  13. ^ Od gry w zapałki do "Wiedźmina". 55 lat polskich gier komputerowych. Polskie Radio. 2017-02-21 [202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14.0 14.1 Michalik, Łukasz. Najstarsze polskie gry komputerowe. Wszystko zaczęło się... w 1962 roku!. Gadżetomania. 2013-08-29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0)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One Pixel Too Far and the Character is Dead: A Chat with Bartłomiej Kluska. Culture.pl. 2017-08-23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PSX Extreme 209. PSX Extreme. January 201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Szymanek, Cezary. Edytorial (PDF). Bloomberg Businessweek Polska. No. 6 (Bloomberg). June 2016: 2 [2022-09-24]. ISSN 2083-627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Kosman, Marcin. Recenzja książki "Bajty polskie". Gamezilla. 2011-11-10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Nowicki, Michał. Bajty polskie - Kluska i Rozwadowski - recenzja książki. Gram.pl. 2011-12-12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Od Teenagenta do Frostpunka – barwny świat gier z Polski. Empik. 2018-04-2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Kosman, Marcin. Historia polskich gier. Jak to się zaczęło? (część 1). Gamezilla. 2012-02-10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Znamy pierwsze wydarzenia Ars Independent 2018. O.pl. 2018-06-15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波兰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