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口之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熊口之战、又称熊口战斗,是1943年新四军与投降日军和平建国军暂六师第二旅朱秉坤部进行的交战,最终新四军获取胜利,占领熊口镇,打通向东向南的通道[1]

背景

[编辑]

潜江熊口镇是新四军向南取监利、向东取汉阳沔阳的必经之处。新四军李人林率部渡过襄河后,遭遇到伪六师第二旅朱秉坤部约2000人的阻碍。1943年,金亦吾率部在潜江向侵华日军投降,日军58师团将其整编为和平建国军暂编第6师,朱秉坤担任第二旅旅长[2]。朱秉坤仗着日军支持,在熊口镇用两个团购建防御工事,并用另一个团驻扎新阳家场。为筹备熊口之战,中共潜江县委、中共江陵县委组织地下统战工作,并说服驻守在从丫角庙到荆沙一带活动的曾尚武部合作,并争取城内李正乾、营长王启瑞所部策应[3]

部署

[编辑]

新四军部署,由四十四团和军分区地方武装一部由浩口向南推进,四十五团两个营从徐李市赵家一带向北推进,对熊口进行包围。江陵三十团两个连在丫角方向监视荆沙敌人动向;荆潜地方武装围攻周矶据点沈锡庚部,牵制该部,并沿东荆河监视潜城日军驰援;李正乾部在徐李市、张金河一线待命,主要对付龙湾、余家埠之敌[4]

战斗

[编辑]

1943年6月6日夜,部队开始行动。7日凌晨,向熊口、周矶新阳家场等据点发起攻击。周矶据点的沈锡庚部突破中共荆潜地方武装包围,向潜江县城方向逃跑。驻守熊口的两个团则持弟弟康,战斗进入相持战。同日上午9点,王启瑞率全营起义,空出北街防御阵地,四十四团一营乘势攻入街内。同时四十五团在街南头打开缺口,将伪军压至街北一角,伪军仍凭工事抵抗。十五旅一面进攻,一面通过李正乾、王启瑞在阵前喊话,逼迫朱秉坤于下午5点宣布投降,开赴指定的洪宋场集合待命[5]

6月9日夜,襄河地委襄南代表团在洪宋场召开专门会议,商议对朱秉坤的处置。与此同时,朱秉坤在秘密部署向长湖逃窜。随后会议决定强攻围剿。十五旅开赴洪宋场将朱部围歼,仅朱秉坤带随从逃走。至此熊口附近的阳家场、马家场、吴家场、周家矶等日伪据点均被拔除,新四军获取通向洪湖的通道[6]

影响

[编辑]

熊口之战歼灭了金亦吾部在江潜两县的主要军事力量,不久日军撤销伪六师编制。日军只能孤守潜江县城,而新四军获得除潜江县城外的江、荆、潜边界广大地区。之后新四军建立以熊口为中心的江潜边地区,成为襄南根据地巩固的中心区域。此役新四军剿灭伪军近3000人,缴获枪近2000支。熊口之战结束后,驻郝穴等地日军120余人对白鹭湖进行报复袭击,45团三营与日军交战留个小时,日军伤亡40余人。而新四军第五师对熊口伪军进行整编。6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对此战进行嘉奖[7]。同期当地民众建立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周美为县长。同时撤销荆潜工委,成立中共荆潜县委,李旭担任书记[8]

参考

[编辑]
  1. ^ 湖北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08: 667. ISBN 7-80014-678-2. 
  2. ^ 中共潜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潜江历史 第1卷 1921-1949.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1.12: 170. 
  3. ^ 墨诞著. 隐秘战线 1927-1949 武汉·上海·台湾·香港.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4.04: 237–238. ISBN 978-7-5443-5361-8. 
  4. ^ 姜遵五编著;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审. 献给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新四军抗战实录.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07: 227–228. ISBN 7-5615-1043-8. 
  5. ^ 丁星,郭加复主编. 新四军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06: 221. ISBN 7-5326-0422-5. 
  6. ^ 中共荆州市委党史办公室著. 中国共产党荆州历史 1919.5-1949.1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06: 302–304. ISBN 7-216-03106-7. 
  7. ^ 《中国共产党荆州简史》编委会编. 中国共产党荆州简史.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12: 60–61. ISBN 7-216-03829-0. 
  8. ^ 中共潜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潜江历史 第1卷 1921-1949. 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1.12: 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