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 (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語paryavasthāna巴利語Pariyutthana),又譯為纏縛纏煩惱,佛教術語,與有類似意義,為煩惱之一。佛教中有八纏與十纏的說法。

概論

[编辑]

纏,有繫縛的意思,佛教用來比喻讓眾生被拘限在惡趣的煩惱,釋迦牟尼認為,經由修行戒定慧三學,可解脫纏[1]。在說一切有部中,《品類足論》立八纏,《大毘婆沙論》則立十纏[2]

經量部認為,潛藏的煩惱為隨眠,現行的煩惱為纏[3]

南傳上座部認為,深層的潛藏煩惱為隨眠,當隨眠受到外界刺激,而升起至意門時,稱為纏。由纏煩惱,而做出實際行為,稱為違犯。

分類

[编辑]

八纏

[编辑]

惛沈掉舉,睡眠,惡作,嫉,慳,無慚無愧八者,合稱八纏[4]

十纏

[编辑]

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妒、四慳吝、五悔恨、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沉、九瞋忿、十掩過(覆)。

註釋

[编辑]
  1. ^ 《雜阿含經》卷22〈599經〉:「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比丘勤修習,於纏能解纏。 』」
    《別譯雜阿含經》卷9〈173經〉:「時,有一天,光色倍常,於其夜中來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卻坐一面而說偈言:『云何外結髮?內亦有結髮?世界俱結髮?我今問瞿曇:云何令結髮,作於不結髮?』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堅持立禁戒,修心及智慧,懃行於精進,具念名比丘,速能令結髮,作於不結髮。』」
    相當於《相應部》〈23經〉〈結縛經〉,其中的纏,巴利文為jaṭā,又譯為縛,有束縛之意,字面上又有編頭髮的意思在,因此《別譯雜阿含經》譯為結髮。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54:「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緣故。若異此者貪等,云何可得名為圓滿煩惱。然諸論者,離諸隨眠,就勝說纏或八或十。謂品類足說有八纏,毘婆沙宗說纏有十。即於前八更加忿覆。如是十種,繫縛含識,置生死獄,故名為纏。或十為因,起諸惡行,令拘惡趣,故名為纏。」
  3.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然經部師所說最善。經部於此所說如何?彼說欲貪之隨眠義,然隨眠體非心相應,非不相應,無別物故。煩惱睡位說名隨眠。於覺位中即名纏故。何名為睡?謂不現行種子隨逐。何名為覺?謂諸煩惱現起纏心。」
  4. ^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行蘊心所,纏有八種:謂惛沈,掉舉,睡眠,惡作,嫉,慳,無慚,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