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丕 (乐平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拓跋丕(5世紀—444年3月12日),魏明元帝拓跋嗣次子,生母大慕容夫人[1][2],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编辑]

封王

[编辑]

拓跋丕年少時有才干,为世人所称赞。魏明元帝因为拓跋丕较年长,喜爱他的才能气度,格外优待看重他。泰常七年夏四月甲戌(422年5月8日),拓跋丕被封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3][4][5][6][7]

伐北燕

[编辑]

延和元年(432年)七月,魏太武帝亲自带兵征讨北燕和龙。八月,魏太武帝诏令平东将军贺多罗猴固攻打北燕带方郡太守慕容玄,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攻打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攻打冀阳,三路军队都攻下城池,取得俘虏,赐给将士多少不等[8][9]太延元年六月戊申(435年8月2日),魏太武帝诏令拓跋丕、镇东大将军屈垣等五名将领统帅四万骑兵讨伐北燕[10][11]。七月己卯(435年9月2日),拓跋丕等人抵达和龙,冯弘用牛和酒犒劳魏军,献上三千套盔甲。屈垣责备冯弘不送质子,魏军将北燕的男女户口六千人迁走后返回[12][13][14]

平仇池

[编辑]

赫连定西逃之后,杨难当占据了上邽。太延二年七月庚戌(436年7月29日),魏太武帝诏令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和尚书令刘洁统领黄河以西、高平的各路军队讨伐仇池[15][16][17]。九月庚戌(436年9月27日),魏军到达略阳,令行禁止整齐严肃,所过之处没有私人行动,百姓争相送牛酒。杨难当非常害怕,撤回仇池,北魏的将军们议论说,如果不诛杀仇池的豪族头领,魏军返回之后,仇池必定聚集为贼寇,将领们又认为大军远出,不进行掳掠无法充实军用物资、赏赐将士。拓跋丕将要听从将军们的意见,当时中书侍郎高允参谋拓跋丕军中事务,劝谏说:“现在如果诛杀他们,是损伤他们归向教化的心意,恐怕大军返回,仇池必定马上作乱。”拓跋丕认为高允说的对,于是安抚怀柔新归附北魏的人,秋毫无犯,秦州、陇州一带于是得以安定[6][7][18][19]

谋高句丽

[编辑]

当初冯弘投奔高句丽魏太武帝拓跋焘诏令高句丽遣返冯弘。太延二年(436年)九月,高句丽不听魏太武帝的命令送回冯弘,魏太武帝大怒,商议要讨伐高句丽,将要发动陇右地区的骑兵和士卒。拓跋丕说:“和龙刚平定,应该优待免除赋役,让百姓广泛修治农田,充实军用物资,然后进军图取,可以一举消灭高句丽。”魏太武帝采纳了拓跋丕的意见,于是作罢[6][7][18][20]

征柔然

[编辑]

太延四年(438年)七月,魏太武帝亲率军队抵达五原,派乐平王拓跋丕和河东公贺多罗统帅十五个将军从东道出兵,永昌王拓跋健和宜都王穆寿统帅十五个将军从西道出兵,魏太武帝从中道出兵,进攻柔然[21][22][23]

灭北凉

[编辑]

太延五年,魏太武帝亲征北凉,秋七月己巳(439年8月2日),北魏军队抵达上郡属国城,大宴群臣,练习骑马射箭。七月壬午(439年8月15日),北魏留下车辆物资,分别部署各路军队,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和尚书令、钜鹿公刘洁都督各路军队,与常山王拓跋素分兵两路同时进军,担任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和太宰、阳平王杜超都督平涼、鄜城各路军队为后续部队[24][25]。消灭北凉后,魏太武帝于冬季十月辛酉(439年11月22日)返回,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和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26][27]

再征柔然

[编辑]

太平真君四年九月辛丑(443年10月12日),魏太武帝亲帅大军到达大漠以南,准备进攻柔然,九月甲辰(443年10月15日),北魏军队舍弃军事物资,以轻骑兵袭击柔然,将军队分为四路,乐安王拓跋范和建宁王拓跋崇各统帅十五名将领出东道,乐平王拓跋丕统帅十五名将领出西道,魏太武帝出中道,中山王拓跋辰统帅十五名将领作为中军后续部队[28][29][30]

去世

[编辑]

魏明元帝末年,北魏建造白台,高二十多丈,拓跋丕曾经做梦登上了白台,四处望去什么都看不到。拓跋丕向占卜者董道秀询问这个梦,董道秀用筮占卜后说:“大吉”。拓跋丕沉默却表现出高兴的神色。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魏太武帝征讨柔然时,尚书令刘絜私下对亲近的人说:“如果这次出兵没有获胜,皇帝回不来了,我就要拥立乐平王拓跋丕做皇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二月,刘絜被捕后事情败露,二月癸酉(444年3月12日),拓跋丕因为忧心之前的占卜而死[31][32][33],谥号戾王[34][35][36]

儿子

[编辑]
  • 拓跋拔,北魏车骑大将军、乐平王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魏書·卷17》,出自魏收魏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北史·卷016》,出自李延壽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世祖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乐平戾王丕。
  2.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乐平戾王丕。
  3. ^ 《魏书·卷三·帝纪第三》: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焘为泰平王,焘,字佛釐,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健为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子嵇敬,封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
  4. ^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焘为太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健为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子嵇敬为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
  5.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夏,四月,甲戌,魏立皇子焘为太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丕为乐平王,弥为安定王,范为乐安王,健为永昌王,崇为建宁王,俊为新兴王。
  6. ^ 6.0 6.1 6.2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乐平王丕,少有才干,为世所称。太宗以丕长,爱其器度,特优异之。泰常七年封,拜车骑大将军。后督河西、高平诸军讨南秦王杨难当,军至略阳,禁令齐肃,所过无私,百姓争致牛酒。难当惧,还仇池。而诸将议曰,若不诛豪帅,军还之后,必聚而为寇。又以大众远出,不有所掠,则无以充军实,赏将士。将从之。时中书侍郎高允参丕军事,谏曰:“今若诛之,是伤其向化之心,恐大军一还,为乱必速。”丕以为然,于是绥怀初附,秋毫无犯。初,冯弘之奔高丽,世祖诏遣送之,高丽不遣,世祖怒,将讨之。丕上疏,以为和龙新定,宜优复之,使广修农殖,以饶军实,然后进图,可一举而灭。帝纳之,乃止。后坐刘洁事,以忧薨。事在洁传。谥曰戾王。
  7. ^ 7.0 7.1 7.2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乐平王丕,少有才干。泰常七年封,拜车骑大将军。后督河西、高平诸军讨南秦王杨难当。军至略阳,禁令齐肃,所过无私,百姓争致牛酒。难当惧,还仇池。而诸将议曰:“若不诛豪帅,军还之后,必聚而为寇。”又以大众远出,不有所掠,则无以充军实,赏将士。将从之。时中书侍郎高允参丕军事,谏曰:“今若诛之,是伤其向化之心,恐大军一还,为乱必速。”丕以为然,于是绥怀初附,秋毫无犯。
  8.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文通带方太守慕容玄于猴固,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虏获生口,班赐将士各有差。
  9.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攻建德,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攻冀阳,皆拔之。
  10.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戊申,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五将率骑四万东伐文通。
  11.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戊申,魏主命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镇东大将军徒河屈垣等帅骑四万伐燕。
  12.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己卯,丕等至于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
  13.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己卯,乐平王丕等五将东伐,至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
  14.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己卯,魏乐平王丕等至和龙。燕王以牛酒犒军,献甲三千。屈垣责其不送侍子,掠男女六千口而还。
  15.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赫连定之西也,杨难当窃据上邽。秋七月庚戌,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河西、高平诸军讨之。
  16. ^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洁与乐平王丕督诸军取上邽。军至启阳,百姓争致牛洒。
  17.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赫连定之西迁也,杨难当遂据上邽。秋,七月,魏主遣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尚书令刘絜督河西、高平诸军以讨之,先遣平东将军崔赜赍诏书谕难当。
  18. ^ 18.0 18.1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九月庚戌,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至略阳,难当奉诏摄上邽守。高丽不送文通,遣使奉表,称当与文通俱奉王化。帝以高丽违诏,议将击之。纳乐平王丕计而止。
  19.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九月庚戌,魏乐平王丕等至略阳,杨难当惧,请奉诏,摄上邽守兵还仇池。诸将议,以为:“不诛其豪帅,军还之后,必相聚为乱。又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丕将从之,中书侍郎高允参丕军事,谏曰:“如诸将之谋,是伤其向化之心,大军既还,为乱必速。”丕乃止。抚慰初附,秋毫不犯,秦、陇遂安。
  20.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秋九月,高丽不送燕王于魏,遣使奉表称:“当与冯弘俱奉王化。”魏主以高丽违诏,议击之,将发陇右骑卒,刘絜曰:“秦、陇新民,且当优复,俟其饶实,然后用之。”乐平王丕曰:“和龙新定,宜广修农桑以丰军实,然后进取,则高丽一举可灭也.”魏主乃止。
  21. ^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四年,车驾幸五原,遂征之。乐平王丕、河东公贺多罗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寿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
  22. ^ 《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至太延二年,乃绝和犯塞,四年,车驾幸五原,遂征之。乐平王丕、河东公贺多罗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宜都王穆寿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
  2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秋,七月,自五原北伐柔然。命乐平王丕督十五将出东道,永昌王健督十五将出西道,魏主自出中道。
  24.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壬午,留辎重,分部诸军: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钜鹿公刘洁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督平凉、鄜城诸军为后继。
  25.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魏主自云中济河;秋,七月,己巳,至上郡属国城。壬午,留辎重,部分诸军,使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刘 与常山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乡导。
  26. ^ 《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上》:冬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留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凉州。
  27.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冬,十月,辛酉,魏主东还,留乐平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凉州,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于平城。
  28. ^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真君四年,车驾幸漠南,分四道:乐安王范、建宁王崇各统十五将出东道,乐平王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中山王辰领十五将为中军后继。
  29. ^ 《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真君四年,车驾幸漠南,分军为四道:乐安王范、建宁王崇各统十五将出东道,乐平王丕督十五将出西道,车驾出中道,中山王辰领十五将为中军后继。
  30.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九月,辛巳,魏主如漠南。甲辰,舍辎重,以轻骑袭柔然。分军为四道:乐安王范、建宁王崇各统十五将出东道,乐平王丕督十五将出西道,魏主出中道,中山王辰督十五将为后继。
  31.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癸酉,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薨。
  32.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癸酉,乐平王丕薨。
  3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癸酉,乐平戾王丕以忧卒。初,魏主筑白台,高二百余尺。丕梦登其上,四顾不见人,命术士董道秀筮之,道秀曰:“大吉。”丕默有喜色。及丕卒,道秀亦坐弃市。高允闻之,曰:“夫筮者皆当依附爻象,劝以忠孝。王之问道秀也,道秀宜曰:“穷高为亢。《易》曰:“亢龙有悔。”又曰:“高而无民。”皆不祥也,王不可以不戒。’如此,则王安于上,身全于下矣。道秀反之,宜其死也.”
  34. ^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论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余丈,乐平王尝梦登其上,四望无所见。王以问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色。后事发,王遂忧死,而道秀弃市。道秀若推六爻以对王曰:‘易称“亢龙有悔”,穷高曰亢,高而无民,不为善也。’夫如是,则上宁于王,下保于己,福禄方至,岂有祸哉?今舍于本而从其末,咎衅之至不亦宜乎!”
  35.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初,冯弘之奔高丽,太武诏遣送之,高丽不遣。太武怒,将讨之,丕上疏以为和龙新定,宜复之,使广脩农殖,以饶军实,然后进图,可一举而灭。帝纳之,乃止。后坐刘洁事,以忧薨,事在洁传,谥曰戾王。子拔袭爵。后坐事赐死,国除。
  36. ^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论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二十余丈。乐平王尝梦登其上,四望无所见。王以问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王默而有喜色。后事发,王遂忧死,而道秀弃市。道秀若推六爻以对王曰:‘易称亢龙有悔。穷高曰亢,高而无人,不为善也。’夫如是,则上宁于王,下保于己,福禄方至,岂有祸哉?今舍于本而从其末,咎衅之至,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