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语滇东北次方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 | |
---|---|
𖽃𖽔𖾑 𖼄𖽑𖽻𖾐 𖼖𖽪 ad hmaob lul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 |
母语使用人数 | 30万 |
語系 | |
文字 | 柏格理苗文、拉丁字母 |
語言代碼 | |
ISO 639-2 | hmn |
ISO 639-3 | hmd |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是苗语川黔滇方言的一支,分布在云南省东北的昭通市、昆明市、曲靖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省西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织金县、赫章县、六盘水市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说这种次方言的人口有30万。[1]以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石门乡的石门坎苗话为标准音。
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伯格理为滇东北苗语创制了一套文字,即老苗文。1950年代制定了《滇东北苗文改革方案(草案)》。这套新的苗文方案,虽然名义上是改革方案,实际上完全使用拉丁字母,和老苗文没有明显的关系。1980年代,在老苗文的基础上又改造出一种“规范苗文”,在云南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曲靖市等地推行。目前三种苗文都在使用。
语音和新苗文
[编辑]声母
[编辑]唇音 | 齿龈音 | 卷舌音 | 龈腭音 | 软腭音 | 小舌音 | 喉音 | |||
---|---|---|---|---|---|---|---|---|---|
塞音 | 清不送气 | b /p/ | d /t/ | dl /tˡ/ | dr /ʈ/ | g /k/ | gh /q/ | ||
清送气 | p /pʰ/ | t /tʰ/ | tl /tˡʰ/ | tr /ʈʰ/ | k /kʰ/ | kh /qʰ/ | |||
浊 | b /b/ | d /d/ | dl /dˡ/ | dr /ɖ/ | g /g/ | gh /ɢ/ | |||
鼻冠塞音 | 清不送气 | nb /mp/ | nd /nt/ | ndr /ɳʈ/ | ng /ŋk/ | ngh /ɴq/ | |||
清送气 | np /mpʰ/ | nt /ntʰ/ | ntr /ɳʈʰ/ | nk /ŋkʰ/ | nkh /ɴqʰ/ | ||||
浊 | nb /mb/ | nd /nd/ | ndr /ɳɖ/ | ng /ŋg/ | ngh /ɴɢ/ | ||||
塞擦音 | 清不送气 | z /ʦ/ | zh /ʈʂ/ | j /ʨ/ | |||||
清送气 | c /ʦʰ/ | ch /ʈʂʰ/ | q /ʨʰ/ | ||||||
浊 | z /ʣ/ | zh /ɖʐ/ | j /ʥ/ | ||||||
鼻冠塞擦音 | 清不送气 | nz /nʦ/ | nzh /ɳʈʂ/ | nj /nʨ/ | |||||
清送气 | nc /nʦʰ/ | nch /ɳʈʂʰ/ | nq /nʨʰ/ | ||||||
浊 | nz /nʣ/ | nzh /ɳɖʐ/ | nj /nʥ/ | ||||||
擦音和边音 | 清 | f /f/ | s /s/ | hl /l̥/ | sh /ʂ/ | x /ɕ/ | hx /x/ | (h /χ/) | h /h/ |
浊 | v /v/ | r /z/ | l /l/ | r /ʐ/ | y /ʑ/ | hx /ɣ/ | |||
鼻音 | 浊 | m /m/ | n /n/ | nr /ɳ/ | ni /nʲ/ | ngg /ŋ/ | |||
清 | hm /m̥/ | hn /n̥/ | hni /n̥ʲ/ | hng /ŋ̊/ | |||||
近音 | 浊 | w /w/ |
另有零声母,新苗文不标。
塞音和塞擦音的清音一般配合阴调(第1、3、5、7调),浊音配合阳调(第2、4、6、8调)。老苗文和新苗文都不区别不送气清音和浊音,但是新苗文完整的标出调类,所以一般不会混淆。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浊擦音声母/ʐ/、/ɣ/较少见,新苗文里用相近的声母代替。声母/χ/用于现代汉语借词,对应于汉语拼音h /x/,新苗文也用h表示。
所有浊音声母在2、4II、8II调都带有浊送气音。
韵母
[编辑]i /i/ | |
a /ɑ/ | ia /i̯ɑ/ |
o /o/ | io /i̯o/ |
u /u/ | iu /i̯u/ |
e /ə/ | ie /i̯e/ |
w /ɯ/ | iw /i̯ɯ/ |
ai /ai̯/ | iai /i̯ai̯/ |
ao /ɑu̯/ | iao /i̯ɑu̯/ |
ang /ɑɯ̯/ | iang /i̯ɑɯ̯/ |
eu /œy̯/ | |
yu /y/ |
现代汉语借词中还有以/u̯/为介音的韵母和鼻韵母。
新苗文把/ɑɯ̯/写成ang是因为这个韵母和苗语川黔滇次方言的ang /ɑŋ/有对应关系。
声调
[编辑]滇东北次方言东部地区在8调的基础上,第4、6、8调部分或全部分裂成I、II两类,最多可以有11个调类。基本上名词、量词属于第I类,声调较高;其他词类属第二类,声调较低。新苗文和规范苗文里不区分这两类。贵州威宁县石门坎和云南武定县乌龙乡洒普山的声调如下。
新苗文 | 调类 | 調值 | ||
---|---|---|---|---|
石门坎 | 洒普山 | |||
b | 阴平 | 1 | 55 | 53 |
x | 阳平 | 2 | 35浊送气 | 35 |
d | 阴上 | 3 | 55 | 55 |
l | 阳上 | 4I | 33 | 13 |
4II | 12浊送气 | |||
t | 阴去 | 5 | 33 | 33 |
s | 阳去 | 6I | 53 | 31 |
6II | 31 | |||
k | 阴入 | 7 | 11 | 并入阴去 |
f | 阳入 | 8I | 53 | 13 |
8II | 31浊送气 |
滇东北次方言有连续变调现象。和川黔滇方言一些其他次方言类似,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在第一个音节是平声(1、2调)的情况发生变调。例如石门坎话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音节2调变1调,3调变5调,5调变7调,4I、4II调变6I调,6I、6II、8I、8II调变4II调。另外,石门坎话在第一个音节是其他一些调(3至8调,非II类)的情况下,第二个音节在一定条件下由I类变为II类。[2]
石门坎11个声调有些(如第1调和第3调)虽然本调调值相同,但是连续变调的表现不同,因此是独立的声调。